查看原文
其他

陈丹青:那些失去的教养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Author 先知书店

- 荐读 -

不避敏感,惊心动魄:台湾问题的三个认知缺憾

张维迎新书披露北大改革内幕


▲陈丹青对阿城的评价



那些失去的教养

文、编:先知书店


陈丹青曾说,中国文脉在□□□□□后就断掉了。
 
然而,却有人奇迹般地将它续上,这个人就是阿城。
 
阿城一九四九年生于北京,却不像同一代人,读革命文学长大。他小时候,最喜欢去琉璃厂逛旧书摊,一呆就是大半天,读了好多明清小说、笔记。
 
有一天,他惊讶地发现,自己的知识结构已经和同龄人大不一样。他十多年后的作品风格也逐渐形成:继承了明清小说的简洁、朴素,很少用形容词,却字字有力,极为传神,堪称一流的白话。梁文道便说,他写出了真正的“中州正韵”
 
同时,阿城又极具讲故事的天赋。他中学没念完,便去山西插队,没多久,又到内蒙草原,最后跨过整个中国,被分配到大西南的云南,在热带雨林蔓延的乡下,提着长刀砍树,一砍就是十多年。晚上大家无事可做,就听阿城讲书上的故事。一群人围着火堆,忽而哄笑,忽而叹息,情绪被他吊着,起起伏伏,乐此不疲,常常坐到半夜。
 
阿城对中国古代各种知识极为熟稔,他所写的,却并非传统文人习见的山水田园,而是充满了世俗的烟火气。他亲身经历的革 命年代,也在这烟火气中解构,变得荒诞而滑稽。

他写小说《平 反》,有个人叫老毌,文 革中被打成右派,大家都叫她老母,纠正了几次,人们还是改不了。她也天性豪爽,就解释道,这字念贯,贯彻的贯,一贯反 党 反 人 民的贯。在那个年代,这不啻于惊天动地之语。因为在单位里人缘好,大家哈哈一笑,也不在乎。一向严肃的“革 命”,被调侃后,神圣荡然无存。
 
他写到一个人特爱笑,而且笑声很大,声震屋瓦。聊天时笑,大家都喜欢,上面发布文件时也笑,就让大家很尴尬,甚至胆战心惊。“大家都要皇 帝的新衣,因此大家有的时候有点儿嫌老俞。”
 

这篇小说的名字就叫《噩梦》,因为老俞在文 革时经常做噩梦,要借这大笑来驱散噩梦。阿城没有正面写文 革给人带来的苦难、悲惨,而是匪夷所思地通过大笑来表现出来。

 
阿城经历过最严酷的革 命年代,看透了各种政 治 运 动与革 命理想。他与那个年代大多数知青一样,早年下放农村。但他的笔下,没有诉苦,没有抱怨,他从世俗的眼光出发、用幽默和调侃的笔法来写神圣的革 命,时代的荒诞,就被晾在了太阳底下。
 
虽然在那个传奇性的年代度过了传奇性的前半生。阿城仍然自谦:“大家怎么活过,我就怎么活过。
 
▲阿城在美国自己动手修复旧汽车

不可否认,在当代中国作家中,阿城确实是个特例,从文字风格到人生经历,无不如此。他的创作集中在八九十年代,但他从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伤痕文学。读他的书,会发现,这里从不缺对时代的批判,也不缺对生活的温情。

 

面对阿城,王朔曾松了口气:“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,幸亏如此,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。”


陈丹青曾表达;阿城的文字和思维,挑开了诸多社会问题根源的脓包,并连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印象。世俗与文化、与中国社会如此深刻的问题,就被他这么举重若轻地解答清楚了。


著名作家贾平凹也很钦佩阿城,他说:“阿城是卓越的,他的才华学养是那样的杰出,一直让我钦佩”。还有著名文化人陈丹青称阿城为“天下第一聊天高手”,“作家中的作家”。


要了解阿城,只看他闲谈时的寥寥数语,或者听他的传奇经历,终究是隔靴搔痒。


为此,诚意推荐《阿城文集》(七卷本),深入了解其人、其书。作为一个“通才”,阿城什么都写,所以作品非常多,要集齐汇编十分不易。


这套《阿城文集》是他本人选编校订,首次集结出版。其中许多篇目为阿城独家提供,从未见于国内报刊或网络。


感兴趣的书友,可识别下图二维码,一键收藏。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编辑需要有节删,如涉及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


▍延伸阅读

阿城:中国人什么都讲究个实在

38年,这一次,认识阿城和他的世界

读史求实:研究革命史的人为什么会怕杨奎松?

不避敏感,惊心动魄:台湾问题的三个认知缺憾

这本书真心没有想到能在大陆买到

蒋介石软肋的软肋的软肋,为什么能当选台北市长?

秦晖:与黑暗擦肩而过(珍惜秦晖,就是珍惜我们自己)

张维迎新书披露北大改革内幕

张维迎: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,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

刀尔登:人性之恶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?

茅海建:《天朝的崩溃》的出版,差一点让我“崩溃”

资本的秘密:一本“唯独黑社会和恐怖分子不喜欢”的精品

周其仁|这本“21世纪的《国富论》”,揭示了“资本的秘密”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